文化润心 文明塑城——我市推进文化塑市建设工作综述
来源: 十堰日报     |    作者: 闵波      |     发布日期: 2023-02-15     |     [大   中   小]
文化筑城市之“魂”,文明展城市之“韵”。
近年来,我市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文化塑市建设,全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步履铿锵,为高质量跨越发展凝心聚力、增辉添彩。
以文化人润心田
2022年12月24日,“中国湖北发现100万年前郧县人头骨化石”入选2022年度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2022年12月28日,十堰“历史名人活化工程”和“历史文化活化工程”文化产业创业项目大赛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颁奖典礼举行,评选出51件优秀获奖作品,累计奖励价值达2000万元。
文化有大美,自信以持之。
我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惠民,更好满足全市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为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推动文化产业突破性发展。2022年前三季度,全市规上文化企业首次突破200家,增加数量全省第一,营业收入增速全省第二。截至当年11月,全市在建重点文旅项目107个,新签约招商文旅项目12个。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山二黄戏《山茶花》、歌曲《有一条江叫海》获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豫剧《王家女婿》获第四届湖北艺术节“楚天文华剧目奖”。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戏曲进校园进乡村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1308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0418场。成立“襄十随神”图书馆联盟,推进文化联盟活动联办、资源共享、服务共享。积极争取14个基层文化广场提档升级扶持项目。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成功申报全省第六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人。学堂梁子考古遗址发现重大成果,发掘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被国家文物局称为迄今欧亚内陆所见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双活化”工程成果丰硕。
城有文明气自华
2022年9月22日,中央文明办下发《关于恢复湖北省十堰市全国文明城市资格的通知》,恢复我市全国文明城市资格,标志我市再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鲜亮的“底色”,也是一座城市最温暖的“名片”。
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矢志不渝创建文明城市,把城市的文明指数转化为人民的幸福指数。
探索形成以全员创建、全面创建、全力创建、全程创建、全域创建等“五全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十堰路径。
推动改造农贸市场32个、背街小巷586条、老旧小区905个,整改公共设施软硬件短板问题45028例。96个社区(村)与2324个产权单位、17950个门店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70余万人次参与问卷调查工作,市民对创文工作的参与率、支持率、满意率始终保持在100%。
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培育打造“文明实践·理响十堰、好人之城·德行十堰、志愿之城·大爱十堰、文明会客·典亮十堰、十星创建·新风十堰、文明交通·畅行十堰”“六个十堰”工作品牌,得到中央文明办、省文明办高度肯定。
我市整体创建水平稳居全省第一。8个县(市、区)创成省级文明城市,连续六年在全省县域文明指数测评中保持第一方阵。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综合评估全省第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全省第一。
文明之风浩荡来
2022年9月6日,市第八届道德模范颁奖仪式举行,14人荣获十堰市第八届道德模范称号,10人荣获提名奖。
道德,是一种力量;好人,是一面旗帜。
我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树打造了“一城山水·满城好人”城市品牌。2022年,2人当选中国好人,2人当选湖北好人,62人当选十堰好人。曹国宏获评第八届湖北省诚实守信道德模范。6人荣登“荆楚楷模”月度人物榜单,袁格兵荣膺2021年“荆楚楷模”年度人物。
全市建设好人长廊、好人街、好人广场20处,出台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礼遇帮扶政策。学习好人、宣传好人、礼遇好人、争当好人在我市蔚然成风。
志愿服务是增强城市文明色彩的调和剂。
我市整合资源平台,建设“志愿之城”。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志愿服务联合会,建成志愿服务云平台,实现志愿服务信息“全市一张网”。全市成立志愿服务组织5730个,注册志愿者76.8万名,累计服务时长569万小时,活跃度居全省前列。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坚持全域覆盖,深化拓展文明实践。全市已建成10个文明实践中心、131个实践所、1942个实践站、3761个实践点。
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全域文明城市创建。全市已创成20个全国、89个省级、348个市级文明村镇,文明村镇参创率100%;创成17家全国、174家省级、632家市级文明单位;创成1户全国、5户省级、100户市级文明家庭;创成3所全国、22所省级、70所市级文明校园。竹山县“十星创建”、竹溪“家规家训进万家”、房县“人情新风”等一批文明之花竞相绽放,为基层治理赋予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