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发展先行区”纪略
来源: 十堰日报     |    作者: 孟建锦      |     发布日期: 2024-11-25     |     [大   中   小]
护好一方青绿 换得“流金淌银”
——竹山县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发展先行区”纪略
悠悠堵河,碧波荡漾。
初冬时节,竹山县堵河流域迎来成群的鸳鸯、绿头鸭、白鹭、苍鹭、鸬鹚等珍稀鸟类,它们或在水面嬉戏,或单脚挺立、闭目养神,清脆悦耳的鸟鸣声不时响起,令人心旷神怡。
竹山县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核心水源区,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工作大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探索“两山”理论转化路径,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全力推动“两山实践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成势见效。
护绿固本
不负生态不负城
一方好山水,满眼皆是景。置身于竹山县文峰乡太和梅花谷中,初冬山谷的浪漫尽收眼底。美景的背后,是文峰乡太和村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成果。
山清水秀的太和村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穿村而过的河流名叫太河,蜿蜒清澈,而6年前却是另一番模样。
“太和村十年前贫穷落后,交通不便,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不愿在家待着,就更别提游客过来玩儿了。”村民吴艳说。
2018年,该县启动太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同时,在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太和村成立了十堰太和梅花谷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与政府协同推进水土保持、水环境保护、农村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工作。“农户家里的污水出门就经过一个净化池,再统一收集到湿地,净化后的水可以养鱼、种藕,再次净化后才排入河流。生活垃圾也由该公司统一清运,送到垃圾处理厂。”太和村党支部书记薛强介绍,村里还组织人员在荒山上种树,将容易滑坡的地方加装防滑网,将村里道路硬化成柏油路,在道路两旁种上花草绿植。
通过生态清洁治理,流域内林草覆盖率达90.6%,水土保持率达到95.35%,垃圾及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100%,小流域出口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2024年初,太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成功上榜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名单。
薛强介绍,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增长15000多元,平均增幅15%左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太和村得到了生动的实践。
竹山县境内河网密布、水量丰沛,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纵贯全境,入库水量占丹江口水库的1/6。今年以来,该县按照小流域治理的思路,将全县划分为13个五级流域单元,实施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镇乡村系统治理。
推进现代水网规划建设,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山洪沟治理等12个重点水利项目,畅通河流水系52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33平方公里。推进“水质革命”,实施污水管网改造及延伸、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等项目建设,新改建管网246千米,完成8个城乡污水处理厂设备更新。新建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热解项目,建立垃圾焚烧发电协同处置机制,实现垃圾“零填埋”目标。全域开展“绿满堵河、花开竹山”国土绿化行动,累计造林19.2万亩、植树35.2万株。
组建保水护水巡护队伍,建成运营水质安全保障分中心和“1336”智慧监测体系,完成10条重点支沟治理和4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县域堵河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空气环境质量稳居省市前列。
在这里,绿色发展的气息更加浓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举目可见、伸手可及、亲身可享。
点绿成金
产业转型步履铿锵
走进竹山县城关镇刘家山茶旅融合基地,虫情监测系统、匀速旋转的气象设备、蜿蜒曲折的有轨搬运车等引人注目,智能管理系统实时收集茶园气象、土壤、病虫害等信息,并通过自动水肥一体化设备,实施灌溉、施肥、生物防治等田间管理,既让茶园显得“科技范儿”十足,更让茶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得到解放。
好山好水出好茶。竹山县是全国产茶大县,数据显示,目前该县生态茶园面积已突破30万亩,其中高标准茶园12.2万亩,智慧茶园1.5万亩,成功创成全国茶叶科技助农示范县。
“片叶不沾地,日产一万斤。了不起,真是了不起!”武当山茶制茶大师陈裕海,在参观竹茶集团现代茶产业园智能化生产线后,由衷地发出感叹。
今年70多岁的陈裕海与茶叶打了一辈子交道,种茶、采茶、制茶样样精通,是公认的“茶专家”。在他看来,制茶是一门传统手艺,萎凋、杀青、揉捻、二青、理条等繁琐的工艺都要凭借老师傅的经验和感觉,但工业化流水线所见所闻让他赞叹不已。
让制茶大师大开眼界的竹茶集团现代茶产业园,由竹山县招商引进宜昌萧氏集团合作运营。企业自研的智能生产线集清洗、杀青、揉捻、微波提香、高温杀菌等制茶工艺于一体,实现茶叶加工由“制作”向“智作”跨越。
近年来,竹山县立足自身产业基础,积极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研究制定绿松石、茶叶、低空经济等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措施,通过搭建“1+5+N”供应链平台、增设新质生产力发展基金,推动产业聚链成群。
卫浴规上企业产值快速增长,入选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省级重点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获批设立省级卫浴五金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规划建设绿松石“一街两园六中心”,启动绿松石宝石街、绿松石文化产业园等建设,建成中国竹山绿松石区块链、溯源体系,实施绿松石产业国有化改造,抖音电商基地绿松石销售额达到全国线上份额的65%,绿松石新型专业市场入选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名单。
新建大叶茶生产线15条,干茶年产量达到1.6万吨、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10家企业入选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89家农业市场主体入驻竹山云仓平台,竹山获评全国(茶业)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省级(食用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在竹山县女娲山通用机场开展科普研学、飞行培训、高空跳伞、飞行体验、短途运输、无人机寄递物流等业务。该机场被国家高空造型跳伞队定作集训基地,被省体育局确定为“湖北省航空运动训练基地”。
造绿为民
推进“两山”实践创新
“甘甜、清冽,特别爽口,不愧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水。”10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京堰对口协作十周年专题展暨水源地绿色农产品博览会“竹山主题日”专场活动中,不少北京市民品尝产自竹山的高端矿泉水后赞不绝口。
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厚的山水资源是竹山最硬的家底、最大的潜力。该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全省林业大县,全县林地面积459万亩,其中森林面积385万亩,森林覆盖率72%,森林蓄积量1957.18万立方米,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
距离竹山县城70公里的双台乡银洞村山高林密,森林覆盖率极高。“我们这儿的地理位置较高,适合中药材生长,在我们的黄柏基地里,几万株苗子长势良好,明年春天就可以移栽了。”银洞村党支部书记涂慧林介绍,在银洞村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上,大面积的林地被有效利用,种植了天麻、黄柏等中药材。
在九华山林场和天堂林场的茫茫林海中,一垄垄淫羊藿、黄精等中药材随风摇曳。淫羊藿又名仙灵脾,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等功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市场需求量较大。近年来,竹山县在“两山”转化的生动实践中,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底层逻辑,林业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势头强劲。
按照“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定位,发挥森林优势,制定《林下经济发展三年规划》和支持政策,与九州通医药集团签订加工、购销协议,4个国有林场新建金线莲、天麻等中药材基地,带动发展林下经济1万亩。
立足水资源优势,引进饮品企业开发桃花源、一品圣水、蜂蜜水等产品。积极融入“湖北旅游、武当突破”战略,新扩建桃花源街区、刘家山木鱼湖茶文旅融合示范区、上庸鲜花小镇、武陵峡·桃花源景区,组织开展重点城市宣传推介、百家旅行商竹山踩线推介系列活动。在武当山设立旅游办事处,与北京、广州、陕西等地的20余家旅行社签订协议,全县旅游人次、综合收入大幅增长。
“我们将锚定‘两山实践创新发展先行区’目标定位和‘一都四地’(建设世界绿松石之都、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地、省级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地、省级轻工卫浴生产地、省级绿色农特产品加工地)功能定位,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动赢得保护和发展的主动,以新的改革实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竹山力量。”竹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明昌艳表示。 (图片均由竹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
九女峰国家森林公园
竹山县城山环水抱
上庸镇大泉山生态茶园
擂鼓镇西河村乡村游
“四好”农村公路建设